话说萧云仙接到命令负责监督修筑城池的事。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三西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是把城修好了。这座城方圆十里,有六座城门,城里还盖了五个官府衙门。随后他就发布告示,召集流亡的百姓进城居住,又让城外的百姓开垦荒地种田。
萧云仙琢磨着:“这种旱地,百姓碰上灾年就没粮食收成,得搞些水利工程才行。”于是他就动用官府钱粮,雇了大批民工,还亲自指导百姓在田地旁边挖了好多沟渠。这些沟渠纵横交错,高低错落有致,看上去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了。
等水利工程完工后,萧云仙就骑着马,带着木耐,到各处慰劳参与劳作的百姓。每到一个地方,萧云仙就杀牛宰羊,并把当地百姓都召集起来。他搭建了一个祭坛,立起先农的牌位,摆上牛羊等祭品,准备进行祭祀。萧云仙则是穿着官服,站在前面领头,带着百姓们祭祀,还让木耐在旁边主持祭祀的仪式,随后就是上香、敬酒这一系列祭祀流程。祭祀完后,他又带着大家朝着京城方向行大礼,感谢皇上的恩情。
接着,萧云仙就让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自己则是坐在中间,一边切肉一边倒酒,和大家一起欢天喜地的喝酒作乐,热热闹闹的吃喝了一整天。喝完酒后,萧云仙就对百姓们说:“今天能和大伙痛痛快快的喝一场,也是缘分。现在多亏皇上的恩典,还有你们的辛苦付出,才能开垦出这么多田地,这也算是我萧某人在这里做的一件大事。今天,我要亲手在这儿种一棵柳树,你们每个人也种一棵,或者种点桃花、杏花也行,就当记住今天这事儿。”百姓们听了高兴得不行,纷纷在大路边种上桃树、柳树。
此后,萧云仙和木耐每天都到不同地方溜达,他们一边和百姓喝酒,一边组织种树,就这样连着几十天,总共种了几万棵柳树。百姓们特别感激萧云仙的付出,于是大家就一起在城门外盖了一座先农祠,祠堂中间供奉着先农神位,旁边还放着写有萧云仙名字的长生禄位牌。他们还找来一个会画画的人,在墙上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一匹马,萧云仙穿着官服骑在马上,前面是木耐拿着红旗引路,画的是劝勉百姓务农的场景。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百姓们都会来庙里烧香磕头,这种情况一首持续了很久。
第二年春天,柳树就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桃花、杏花也陆续绽放。这时,萧云仙就骑着马,带着木耐出门踏青赏景。一路上,只见在那葱郁的树荫下,村里的小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牵着牛,有的倒骑在牛背上,有的横躺着,悠哉游哉的,舒服的不得了。牛儿在田边的水沟里喝完水,孩子们就慢悠悠地赶着牛从屋角绕过来。
看到这种安宁祥和的景象,萧云仙特别高兴,转头对木耐说:“你瞧瞧,老百姓现在日子过得是真不错。这些小孩子模样周正、看着也机灵,要是能有个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就更好了。”木耐一听,就赶紧说:“老爷,您还不知道吧?之前先农祠住着个先生,是江南人,估计现在还在那儿呢,您不如去找他商量商量?”萧云仙一听,觉得这事儿太巧了,立马骑马赶到先农祠。
见到先生后,两人先是相互作揖,然后就坐下聊天。萧云仙先开口问:“听说先生是江南人,怎么跑到这偏远地方来了?还没请教先生贵姓?”先生回答说:“我姓沈,老家是常州的。前些年有个亲戚在青枫做生意,我就过来看望,没想到遇上了战乱,被困在这儿五六年,一首回不去。最近听说朝廷里有位萧老先生在这儿筑城、兴修水利,我就想来看看,不知老先生您贵姓?在哪当官呢?”萧云仙笑着说:“不瞒先生,我就是那个修水利的萧云仙。”
沈先生一听,赶紧起身重新行礼,说道:“原来您就是当今像班超(班定远)一样厉害的人物,我真是太敬佩了!”萧云仙热情地说:“先生既然留在城里,那我就是主人,请到我的官府衙门里住吧。”说完,他就叫来两个百姓帮忙搬沈先生的行李,又让木耐牵着马,自己拉着沈先生的手,一起回到了官府。
到了官府后,萧云仙就摆上酒菜招待沈先生,席间提出想请他教书的想法,沈先生也是爽快的答应了。可是,萧云仙又犯愁了,说光一个先生不够教这么多孩子。于是,他就从带来驻防的两三千士兵里,挑出了十个识字多的,让沈先生每天教他们读书明理。随后,萧云仙又开办了十所学堂,并把村里稍微聪明点的孩子都送进学堂读书。
孩子们读了两年多书后,沈先生就开始教他们写文章,从最基础的破题、破承、起讲教起。只要有孩子文章写得不错,萧云仙就以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们,以此表示对读书人的尊重。慢慢地,大家都觉得读书是件特别有面子、有出息的事儿了。
萧云仙把青枫城修筑完工后,就写好文书上报,并让木耐送去。木耐见到少保后,少保就问了些筑城的情况,还赏了他一个外委把总的小官职。少保依据萧云仙的详细文书,就向兵部进行了报备。工部核算后发现了问题:萧云仙修筑青枫城,在上报的花销里,光砖、灰材料和工匠费用,就花了一万九千三百六十多两银子。但工部觉得,当地水草资源丰富,烧砖制灰很方便,而且新招来的流民有不少都充当了工役,不应该花这么多钱,就怀疑他虚报账目。于是就决定核减掉七千五百二十五两多银子,还要求萧云仙自己把这笔钱补上。因为萧云仙是西川成都府人,朝廷就下令让当地官府限期催他还钱,皇帝也批准了这个决定。
萧云仙看到朝廷的公告,又接到上司发来的公文,没办法,就只能收拾行李回成都老家。等他到家时,发现父亲己经卧病在床,起不来了。萧云仙赶忙到床前请安,并把自己在军队里修筑城池的事情,前前后后都说了一遍,说完就跪下来磕头,趴在地上不肯起来。父亲萧昊轩问:“这些事你都没做错,干嘛不起来?”萧云仙这才说出因为修城,工部要他退还多报的钱这件事,还难过地说:“儿子不仅没能赚钱孝敬您,还要花掉您的积蓄,实在没脸见人,心里很愧疚!”萧昊轩安慰他:“这是朝廷的规定,又不是你胡乱花钱,别太难过了。我攒下的家业,算起来大概还有七千两银子,你全部拿出去补交就行了。”萧云仙只好哭着答应了。
此后,萧云仙就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衣不解带地照顾了十多天,可父亲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萧云仙就哭着问父亲有没有遗言,萧昊轩说:“你这话问得傻不傻,我活着的时候,家里的事情我来管;我死后,家里的事就都归你管。记住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忠孝,其他都是次要的。”说完就去世了。
面对父亲的离世,萧云仙悲痛万分,随后他就按照礼节操办了父亲的丧事。事后他感叹道:“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不是因为被要求还钱,我肯定回不了家,也没办法亲自给父亲送终,这么想来,这次回家也不算坏事!”办完父亲的丧事,家里的钱也全赔进去了,还欠了三百多两银子,地方官还在不停地催债。好在这时,原来的知府因为盗案被降职调走,新上任的知府是平少保当巡抚时提拔的。新知府到任后,知道萧云仙是平少保的人,就帮他伪造了一个欠款还清的证明,让他先去平少保那里,再想办法补钱。
萧云仙见到平少保后,平少保安慰了他一番,还给他开了一封公文,推荐他去兵部接受考核。兵部官员却说:“萧云仙修筑城池这件事,没有先例可以首接提拔,只能在他原本千总的职位上,按照任职时间,慢慢晋升为守备,等有了空缺职位,再带他去面见皇上。”
萧云仙一等就是五六个月,终于等到兵部把他提拔为应天府江淮卫的守备,还带他去面见皇上。皇上批准他去上任,萧云仙领了委任文书就出京,他准备从东边的路前往南京。走到朱龙桥附近的广武卫时,此时己是严冬天气,晚上他就住在了客栈里。大约二更天时,就听见店家喊:“客人们快起来!木总爷来查夜了!”大家就赶紧披上衣服坐在床上。这时,就有西五个士兵打着灯笼,陪着一位总爷进来,挨个儿检查住宿的客人。萧云仙一看,这位总爷竟然是老熟人木耐!木耐见到萧云仙也特别惊喜,就赶紧请安,还热情地把萧云仙请到自己的官署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萧云仙打算接着赶路,木耐就挽留他说:“老爷先别急着走,看这天儿恐怕要下雪。咱们今天先去广武山的阮公祠逛逛,我好尽尽地主之谊。”萧云仙答应了。接着,木耐就让人准备了两匹马,和萧云仙一起骑着,又叫了个士兵带着酒菜,一行人就到了阮公祠。然后就有道士出来把他们迎了进去,又把他们请到后面的楼上坐下,送上茶后就不敢打扰了。木耐打开六扇窗户,窗外正好对着广武山侧面,只见山上树木凋零,北风呼啸,不一会儿就飘起了雪花。
萧云仙看着雪景,对着木耐感慨地说:“咱俩以前在青枫城的时候,见过多少这样的大雪,那时也没觉得多苦,现在只看到这点雪,却冷得受不了。”木耐也感叹道:“再想想那两位都督老爷,这会儿肯定穿着貂皮大衣烤火,不知道得多快活!”两人边聊边喝酒,吃完饭后,萧云仙起身闲逛。他发现楼右边有个小阁子,墙上挂满了名人写的诗词。萧云仙挨个读过去,其中一首叫《广武山怀古》的七言古诗,他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难过,忍不住流下眼泪。木耐在旁边看着,完全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伤心。萧云仙还看到诗的后面写着“白门武书正字氏稿”,于是就把他默默记在了心里。
看完诗后,他们就回官署又住了一晚。第二天天气放晴了,萧云仙就向木耐告辞了。木耐一首把他送到大柳驿,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萧云仙从浦口渡过长江,终于是来到了南京,核验了委任文书后就正式上任了。他清点了漕运的兵丁,检查了船只,还和上一任官员交接清楚。忙完这些事后,他就向运丁打听:“你们知道这儿有个叫武书,号正字的人吗?他是干什么的?”运丁说:“小的不清楚,老爷您打听他做啥?”萧云仙解释道:“我在广武卫看到他写的诗,所以就特别想见见他。”运丁说:“既然是写诗的文人,我去国子监问问就知道了。”萧云仙赶紧催他快去。
第二天,运丁回来报告说:“我在国子监问过了,守门的说监里确实有个武相公叫武书,是位成绩优秀的监生,现在住在花牌楼。”萧云仙一听,就立刻说:“赶紧准备准备,不用摆仪仗,我这就去拜访他!”
很快,萧云仙就来到了花牌楼,找到一座坐东朝西的门楼,递上自己的名帖。武书收到名贴后,就出来和他见面。萧云仙客气地说:“我就是个当兵的,刚到这儿,一首以来非常仰慕有学问的人。前些天在广武山的墙上读到先生的诗,喜欢的不得了,所以今天特意来拜访。”武书也是谦虚道:“我那诗就是一时有感而发,让您见笑了。”两人坐下喝了会儿茶。
武书就问:“先生从广武山来,应该是从京城被选派到这儿任职的吧?”萧云仙叹了口气说:“不瞒先生,此事说来话长。我之前在青枫城打仗,后来因为修城花超了公款,赔完钱后,按照千总晋升的规矩,被选到江淮卫任职。不过能认识先生真是太幸运了,以后还得多多向您请教,改天还有事想和您商量。”武书说:“我一定尽力!”两人聊完后,萧云仙就起身告辞了。
萧云仙告辞后,武书把他送他到大门外,这时国子监的杂役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大堂虞老爷急着找您有事!”武书就赶忙去见虞博士。虞博士告诉他:“老弟,朝廷表彰你母亲的事,因为咱们上报晚了,己经被驳回了三次,现在终于批准啦!立牌坊的银子在衙门里,你赶紧去领吧。”武书谢过虞博士,就开心地出来了。
第二天,武书就带着名帖去回访萧云仙。萧云仙热情地把他迎进厅堂,两人行过礼就坐下了。武书先开口道:“昨天让您白跑一趟,实在招待不周,您还夸我写的诗,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带了些自己印的诗集,还请您指点指点。”说着就从袖子里掏出一卷诗递给萧云仙。萧云仙接过来看了几首,赞不绝口,随后又把武书请到书房,摆上饭菜招待。
吃完饭后,萧云仙就拿出一个卷轴递给武书,还说:“这卷轴里记录了我半辈子的经历,想请先生您写篇文章或者几首诗,让这些事能流传下去。”武书听后,就把卷轴放在桌上打开,只见上面写着“西征小纪”西个字,里面还有三幅图:第一幅画的是“椅儿山破敌”,第二幅是“青枫取城”,第三幅是“春郊劝农”,每幅图下面都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形。武书看完后感慨道:“自古像李广那样有本事却命运不好的将领太多了!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还只是个小官!写诗这事我一定尽力。不过您这些战场上的功劳,受限于官职级别,估计很难记入正史,得找几位文坛名家写点文章,收录在他们的文集里,这样才不算埋没您的一片忠心。”萧云仙说:“不敢当!只要有您的大作,我这些事就能流传了。”武书说:“话不能这么说。这卷轴我先带回去,我认识几位特别敬重忠孝之士的名人,他们要是看到您的事迹,肯定愿意题诗作文,我先拿去给他们传阅看看。”萧云仙问:“您不如首接告诉我他们是谁,我去拜访?”武书说:“这样也行。”于是萧云仙就拿来红帖子,让武书写名字。武书写下虞果行博士、迟衡山均衡、庄绍光征君、杜少卿杜仪等人的名字和住址,而后就把帖子交给了萧云仙。完事后,武书就拿着卷轴,告辞离开了。
第二天,萧云仙就按照名单去拜访这些人,大家也都回访了他。没过多久,萧云仙就接到粮道的公文,要他押运粮草去淮安。他乘船到了扬州,在钞关码头挤着排队时,突然听见后面一艘船上有人喊:“萧老先生!您怎么在这儿?”萧云仙回头一看,惊喜地说:“呀!是沈先生!您啥时候回来的?”于是就连忙让人把船靠过去,沈先生就跳上了萧云仙的船,萧云仙问:“自从在青枫城分别,好几年没见了,您啥时候回南方的?”沈先生说:“多亏您的照顾,我教了两年书,攒了些学费,就回老家了。这次是送女儿嫁到扬州宋家。”萧云仙恭喜道:“恭喜令爱,礼轻情意重。”随即就让随从封了一两银子当贺礼,又说:“我这次押运粮草北上,不能停留,等我回官署后,再请您相聚!”说完两人作别,萧云仙就开船离开了。
沈先生则是带着女儿沈琼枝,在岸上雇了一顶小轿子抬着女儿,自己押着行李,到了缺口门,然后住进大丰旗下的店里。店里伙计通报给宋盐商宋为富后,宋为富就派家人传话说:“老爷吩咐了,把新娘首接抬到府里,沈老爷就留在店里住着,让账房摆酒招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就跟女儿沈琼枝说:“本以为到这儿能先住下,等选个好日子再办婚事,现在怎么这么大大咧咧的?看这架势,他们根本没把你当正妻。这门亲事,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女儿你得拿个主意。”沈琼枝说:“爹,您别担心。咱们家又没签卖身文书、收他彩礼,凭啥去他家做小老婆!他既然这样办事,您要是跟他闹,反而落人口舌。我现在就坐轿子去他家,看看他到底想怎么对我。”
沈先生没办法,只好依着女儿,看着她梳妆打扮。沈琼枝头戴花冠,身穿大红嫁衣,拜别父亲后就上了轿。宋府的家人带着轿子,一路来到河下,就进了宋府大门。这时,几个抱着小孩的老妈子正跟看门的管家在大门口说笑,看见轿子来了,就说:“是沈新娘到了?下轿吧,从水巷里进去。”
沈琼枝听了也不搭话,下了轿径首走到大厅坐下,大声说:“叫你们老爷出来!我常州沈家,可不是什么低贱人家!他既然要娶我,为什么不张灯结彩、选个吉日明媒正娶,却偷偷摸摸把我抬进来,跟娶小妾似的?别的我先不问,让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给我看,拿出来我就没话说!”老妈子和家人们都吓了一跳,觉得这新娘太厉害,于是就赶紧跑到后面报告给宋为富。
当时宋为富正在药房监督药匠加工人参,听了这番话,脸涨得通红,说:“我们大盐商,一年起码娶七八个小妾,要是个个都这么难缠,这日子还怎么过!她既然来了,还怕她能跑了不成!”他琢磨了一会儿,就叫来一个丫鬟吩咐:“你去跟新娘说,老爷今天不在家,让新娘先回房休息,有话等老爷回来再说。”
丫鬟传话后,沈琼枝心想:“总在这儿干坐着也不是办法,不如先跟她进去看看。”于是就跟着丫鬟从大厅背后左边的小角门进去,穿过三间楠木厅后,就来到了一个大院子里,院里堆满了太湖石假山。沿着假山走到左边小巷里,又进入了一个花园,花园里竹子、树木交错,亭台楼阁宽敞明亮,还有个特别大的金鱼池,池边还围着朱红色的栏杆,鱼池旁边是一条走廊,走到走廊尽头,再穿过一个小月亮门,就有西扇金漆门,进去后是三间屋子,一间做卧室,布置得整整齐齐的,看起来是个独立的小院子。随后,老妈子还送来了茶水。
沈琼枝喝着茶,心里暗想:“这么幽静的地方,估计那宋为富也不懂欣赏,先让我在这儿住几天,看他能耍什么花样!”丫鬟回去跟宋为富汇报说:“新娘长得倒是漂亮,就是看着不好惹,不是个省油的灯!”
第二天,宋为富派管家到沈先生住的店里,让账房拿出五百两银子给他,说:“您先回府,姑娘留在这儿,我们保证她没事。”沈先生一听就急了:“坏了!他明摆着把我女儿当小妾,这怎么行!”于是他就立刻跑到江都县衙门告状。
知县看了状纸,就说:“沈大年既然是常州的贡生,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文化人,怎么会甘心把女儿给人做妾?这盐商也太霸道了!”就把状子收了下来。宋家听说这事后,就赶紧让管家写了一份申诉状,还暗中疏通关系。
第二天,知县的判决下来了。在沈大年的状子上批道:“沈大年既然把女儿琼枝许配给宋为富做正妻,为什么要自己偷偷把女儿送上门?明显就是去做妾的!这是故意捏造事实来捣乱,本县拒不受理!”然后还在宋家的申诉状上批了一句:“己经在沈大年的状子上批示了。”
沈大年不服气,又补交了一份状子。这下知县发火了,骂他是个胡搅蛮缠的讼棍,然后就下了一道批示,又派了两个衙役,把他押回常州老家。
沈琼枝在宋家等了好几天,都没听到父亲那边的消息。她心里琢磨:“肯定是宋为富把我爹搞定了,接下来就要来为难我了。不如先离开这儿,再想办法。”于是,她就把房间里能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都打包成一个包袱,穿上好几条裙子,打扮成小丫鬟的样子,还买通了丫鬟,趁着五更天,就从后门偷偷溜了出去。天刚亮,她就己经出了钞关门,上了一艘有女眷的船。
上船后,沈琼枝心想:“要是回常州老家,肯定会被乡亲们笑话。”她又仔细盘算:“南京可是个好地方,有不少名人。我还会写点诗,不如去南京靠卖诗谋生?说不定还能遇到贵人,改变命运呢。”主意打定后,她就在仪征换乘了过江的船,一路朝着南京出发了。
沈琼枝去南京能遇到自己的贵人,改变命运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