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军战略目标:海峡制空权的初步争夺
(一)战术侦察与防御评估
德国空军在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
- 情报搜集:通过有限空袭获取英国防空体系的详细数据,包括雷达探测范围、战斗机响应速度、高射炮部署密度
- 战力试探:评估英国皇家空军(RAF)的战斗机部队规模、战术水平及后勤保障能力
- 心理威慑:通过袭扰商船和港口,制造恐慌气氛,动摇英国民众抗战决心
戈林在7月9日的作战会议上强调:"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开英国防空网的面纱,为后续大规模空袭提供精确坐标。"德军情报部门预计RAF战斗机数量不超过500架,且雷达系统存在20公里探测盲区。
(二)商船袭击的战略价值
德军选择袭击英吉利海峡商船基于三重考量:
- 经济打击:英国60%的进口物资通过海峡运输,1940年夏季每日有200艘商船往返
- 海军牵制:迫使英国皇家海军分兵护航,削弱其对登陆部队的威胁
- 诱饵战术:引诱RAF战斗机进入海峡上空,利用Bf-109的燃油优势进行消耗
二、关键军事行动:从零星袭扰到集群试探
(一)战役序幕:7月10日的首次交锋
- 德军行动:第2航空队派出36架He-111轰炸机,在20架Bf-109护航下空袭多佛尔港
- 英军响应:第11大队起飞12架飓风战斗机拦截,首次使用雷达引导战术
- 战斗结果:英军击落3架德军轰炸机,自身损失1架,证明雷达引导的有效性
(二)港口袭扰战(7月11日—31日)
德军对海峡沿岸港口实施系统性攻击:
- 多佛尔港:7月25日遭50架轰炸机袭击,德军使用新型SD-2集束炸弹,炸毁3个码头
- 朴茨茅斯:7月30日凌晨,德军实施"月光轰炸",击沉英国驱逐舰"威瑟"号
- 战术特点:采用"打了就跑"策略,轰炸机群从3000米高空俯冲投弹,战斗机在海峡中线接应
(三)"海峡冲刺"行动(8月8日—12日)
德军发动第一阶段最大规模攻击:
- 兵力投入:每日出动200架次,包括He-111轰炸机与Bf-109战斗机混合编队
- 重点目标:福克斯通码头、迪尔海防炮台、泰晤士河口商船队
- 创新战术:使用"云层跳跃"飞行技术,在500-1500米云层间穿梭规避雷达探测
三、英军防御体系:从被动接战到战术调整
(一)雷达引导拦截系统的完善
英国战斗机司令部优化指挥流程:
- 情报融合:将雷达数据与观察员报告整合,误差从5公里缩小至2公里
- 拦截策略:采用"分区负责制",第11大队负责海峡东段,第12大队负责西段
- 通信升级:引入"葡萄藤"加密电台,指令传递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3分钟
(二)战斗机部队的战术创新
RAF在实战中发展出三大战术:
- 西机疏开编队:取代传统三机密集编队,扩大视野范围30%
- 垂首爬升攻击:利用喷火战机的爬升优势,从太阳方向俯冲突袭
- 单机诱饵战术:派1架战斗机吸引德军护航战机,主力攻击轰炸机群
(三)平民防空体系的运作
英国全民参与防空作战:
- 海岸观察哨:30万志愿者组成"眼睛与耳朵"网络,使用望远镜和电话报告敌情
- 飞机识别训练:发行《敌机识别手册》,累计印刷500万册
- 商船护航:将600艘渔船改装为武装拖网船,配备20mm机关炮
西、关键战役与数据统计
(一)7月19日多佛尔海峡空战
- 德军部署:第2航空队120架飞机(60架轰炸机+60架战斗机)
- 英军应对:第11大队起飞48架飓风/喷火战机,首次实现雷达全程引导
- 战斗结果:德军损失12架轰炸机(占出击量20%),英军损失5架,证明雷达体系的有效性
(二)阶段数据对比
类别 德军 英军
出动架次 4600架次 2300架次
损失飞机 286架(轰炸机192架) 154架(战斗机112架)
击落敌机 189架 352架
飞行员伤亡 死亡320人 死亡154人
(三)技术对抗亮点
- 德军创新:在Bf-109G型上试验副油箱,将航程从690公里延长至850公里
- 英军反制:开发雷达干扰器,在多佛尔部署3部"本土链"雷达对抗德军电子侦察
五、战略影响与战术启示
(一)德军的误判与调整
- 情报偏差:德军根据第一阶段战果推断RAF战斗机仅剩300架(实际仍有600架)
- 战术反思:认识到海峡上空雷达覆盖密度超出预期,决定第二阶段重点攻击雷达站
- 装备改进:为轰炸机加装13mm机枪,增强自卫火力
(二)英军的经验积累
- 战术成熟:战斗机拦截效率从初期的1.2:1提升至1.8:1
- 后勤优化:前线机场维修周期从6小时缩短至4小时
- 心理建设:通过媒体宣传"少数人"英雄事迹,提升全民抗战信心
(三)历史节点意义
- 技术验证:证明雷达引导拦截系统在大规模空战中的可行性
- 战略铺垫:为第二阶段"鹰日"大规模空袭提供战术参考
- 民心凝聚:丘吉尔在7月20日演讲中称赞飞行员为"拯救文明的少数人",强化民族认同感
当1940年8月12日德军结束第一阶段攻势时,英吉利海峡的硝烟尚未散尽。这场持续34天的试探性空战,不仅是双方技术装备的首次全面较量,更是战略思维的无声博弈。德军虽在架次投入上占据优势,但未能达成摧毁RAF的预期目标;而英国则通过实战检验了防空体系的有效性,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空中决战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阶段的结束,标志着不列颠空战即将进入更残酷的第二阶段——德军对雷达站和机场的系统性摧毁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