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医药广告”也同样的会促进疾病。许多广告意在透过一个产品来减轻你的痛苦,但实际上却反而透过暗示而促进了病况,因而使你对那种产品产生需要。——《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
身体原本俱足自我疗愈的能力,负面信念却会将身体的自愈力削弱。
许多负面的想法都是因为听闻父母、老师、专业人士、电视广告或口耳相传,久而久之被催眠,才成为信念的。比如父母教育孩子时,可能会说:“下雨天要撑伞,如果你淋雨,就会着凉感冒。”“走路慢慢走就好,跑来跑去很容易跌倒。”“如果你说谎,就会跟小木偶一样,鼻子会变长。”“小孩子有耳无嘴,整天叽里呱啦的小最讨人厌。”“如果你用手指指月亮,就会被月亮割耳朵。”
这些话语看似无稽之谈,但父母的无心之言,却可能成为孩子的负面暗示,譬如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在午饭后太快去游泳,你会淹死。”这句话的原意或许是要提醒孩子,吃饱饭不要马上运动,才不会影响消化。但若是孩子信以为真,就会成为他的信念,于是在他跟同学朋友一起出游时,倘使吃饱饭后随即与同学朋友到游泳池游泳,他可能会立刻想起这句话,并对身体发出暗示,因而陷入恐慌或胃痉挛的状态。
“医药广告”也可能会影响疾病的疗愈,许多广告意在透过一个产品来减轻你的痛苦,实际上却反而透过暗示而促进了病况。广告从来不会告诉你,人体本有自然的疗愈力或免疫力,就算不服药也能自然疗愈,它们只会催眠你,若是身体不适,就要赶快服用药物。
譬如头痛药的广告可能会说:“将你的头痛交给某某药物”在你被反复播放的广告催眠暗示之后,有朝一日头痛时,你往往不会想到藉由睡觉或静心,让头痛自然疗愈,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服用药物来缓解头痛。
医学界或公共卫生机构也常常会对人们造成各种暗示,譬如医院总是教民众要做乳癌检查、子宫颈癌检查、大肠癌筛检或口腔癌筛检。医界与公卫机构的原意或许是要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健康,但经过医师或专业人士的宣传之后,民众可能会被暗示为:“或许在我自己都不知道时,癌症己经悄悄长出来了。”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人们难免怀疑自己是否是己然罹患癌症,并心生恐惧。
在当前的社会里 ,还有许多专家会强调,饮食中的乳类制品、红肉、咖啡、茶、蛋、鱼、脂肪……等等,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加速心血管老化,或是导致骨质疏松,民众接受暗示之后,享用美食时,往往同时又新生抗拒。
“遗传"也是一类常见的暗示,大人可能会这么告诉小孩:“你就像你妈妈一样,她总是神经质并且情绪化。”或:“你将来一定很胖,因为你爸爸很胖。”这类说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暗示,如果孩子相信,他或许会真的越来越神经质,或者身材越来越发福。
医疗保险也常常对人造成暗示,因为医疗保险即是为将来的疾病预付金钱,也就是在为未来的疾病做准备。某些人在缴了保险金之后,可能会暗示自己:“如果我生重病,就能获得理赔。”而他的身体就真的因此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