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即刻落实以下安保措施。” 陈铮拿出一张写满字的泛黄纸张。
“是,大人。” 师爷接过纸张,上面整整齐齐的写着,
重点人员保护:对织造坊、船坊、铸造局、商贸局及各制造坊核心人员、科研人员实施专项保护。于新城设立独立住宅区,与州府官员一同居住,配备专人安保;每日安排专车接送上下班,确保人员安全,同时要求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严防被不法分子盯上,避免技术外泄。
门禁严格管控:州府西门须严格盘查人员信息,尤其针对进入内城的外来人员。除要求登记来源地、出示当地府衙证明外,必须由被访人员亲自迎接,否则禁止入内。
“大人,此等严密的防护措施,整颗高枕无忧了。” 实验看着如此严密的防护措施,对陈铮佩服不己。
陈铮望着远处的崇州城,抬手掸了掸官袍上的尘土,沉声道:“走,回县衙。” 马蹄声在石板路上清脆作响,目光不经意扫过天空中盘旋的飞鸟,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感 —— 若是能造出热气球就好了,简单的构造比飞机的安全性还可靠呀,对落后的古代科技来说,绝对算是降维打击了。可很快,陈铮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暂时压下。“眼下要紧的,还是先把发电机搞出来吧。”
回到县衙,陈铮将师爷叫来,“师爷,铸造局的研究进度得加快,立刻追加资金和人手,务必攻克大型物件铸造的难题。另外,木船淘汰在即,后续要全面转向铁船制造,铁矿石、煤炭的采购量必须翻倍,石灰岩的储备也得跟上。”
师爷微微躬身,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大人,崇州境内倒有几座石灰岩山,不过往常都被百姓拿去垫路,实在算不得什么稀罕物。”
“从今日起,禁止私人开采。” 陈铮猛地转身,目光如炬,“所有石灰岩统一运往石料厂,一周后我亲自去现场演示,让你看看这石头如何变成盖房铺路的极品材料。”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通知铸造坊,全力生产拇指粗的钢条,不计成本,火力全开。这几件东西,可关乎着咱们崇州未来的命脉。”
师爷听得热血沸腾,激动地拱手行礼:“学生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师爷刚转身离开,陈铮立即走到桌前,宣纸在案几上铺开。作为化学系高材生,调配水泥对自己而言,如同吃饭喝水一般。
“石灰岩粉 75%,黏土沙粉 20%,铁石粉 5%……” 陈铮喃喃自语,停顿片刻,脑海中飞速闪过水泥制作的关键步骤。“煤粉 30%,稍晚再加入微量石膏。”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陈铮敲定了一个时代的开端。
“这简首是太简单了!” 陈铮忍不住轻笑出声,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水泥的诞生将彻底改变建筑格局。以往用泥土、木材搭建的房屋,在水泥面前将黯然失色,那些坚固耐用、高耸入云的桥梁、建筑,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叶疏桐在海门县为期数日的义诊在绵绵细雨中落下帷幕。洪灾留下的创伤如阴霾般笼罩在百姓心头,倒塌的房屋废墟上,还残留着浑浊的泥浆;失去亲人的妇人抱着襁褓,在断壁残垣间无声垂泪,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然而,陈铮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恰似穿透乌云的暖阳,给绝望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沿河大堤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崭新的青石在匠人们的敲击声中堆砌成墙,夯实的泥土层层叠叠,宛如守护家园的巨人。对岸百姓隔着滚滚长江,望见这边有序重建的景象,眼中满是羡慕与憧憬。当地官员们纷纷乘船前来考察,将陈铮的筑堤方案与救灾经验一一记录,回去后立刻着手效仿。
在群众的热烈支持下,长江下游掀起了一股修建河堤的热潮。有些财政拮据的县城,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扛着锄头、挑着箩筐,在泥泞的河岸上忙碌。他们不要分文报酬,只盼着能早日筑起坚固的堤坝,让水患不再重演。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送来茶水,孩童们在一旁帮忙传递工具,所有人都怀着同一个信念 —— 守护家园。随着一筐筐泥土填满堤岸,一块块砖石垒起高墙,希望的曙光也在长江两岸越燃越亮 。
“大人!长江沿岸各地都在效仿咱们修河堤的法子,您这功绩堪称一绝!” 师爷脚步匆匆,满脸喜色地冲进陈铮的书房。
陈铮放下手中书卷,目光沉稳:“重视河堤是好事。石灰岩的筹备进度如何?”
“大人放心,石料场的石灰岩堆积如山,按您要求足足采了几万方!” 师爷竖起大拇指。
陈铮着下巴,眼神闪过一丝光亮:“得新设个部门统筹事务,就叫建筑局,你觉得如何?”
“大人远见卓识,属下定全力配合!” 师爷立刻应下。
“对了,静海书院上个月毕业的学生还剩几人?”
“回大人,还剩三位。”
“即刻通知其中两人到石料厂报到。” 陈铮拍板决定。
石料场里,石灰岩堆积成连绵的白青色山丘,老式装卸方式严重拖慢效率。望着眼前景象,陈铮不禁想起巴拿马运河的蒸汽挖掘机。
“大人,两位学生带到,李辰、宋海洋。”
陈铮目光扫过眼前拘谨的年轻人:“从今日起,你们负责建筑局的工作。我要教你们生产水泥 —— 这是能改变时代的东西,必须严格保密。干得好,前程无量。”
“大人放心!我们都是静海人,定当尽心尽力!” 两人齐声保证。
“这是配方和工序,给你们调配一百名劳工,抓紧开工。记住,成品必须防潮保存。” 陈铮将写满数据的图纸郑重递出。
在陈铮的全程监督下,烧窑拔地而起。石灰石经过挑选、煅烧、磨粉、调配,三天后,首批水泥出炉。陈铮亲自指挥加水搅拌,倒入特制模具。七天时,试块扛住了大锤重击;十五天,硬度显著提升;到第二十三天,完全达到预期标准。
指尖抚过坚硬如石的水泥试块,陈铮眼眶泛红。这看似灰扑扑的粉末,正是叩响现代文明大门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