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

第五百零六章 微服出巡

加入书架
书名:
诸朝相遇
作者:
一月的雨季
本章字数:
8128
更新时间:
2025-06-03

在李清照与赵匡胤确定接下来的行程时,赵光义好奇地打量着书房环境。

而他的目光很快就被一面墙的字帖深深吸引。

对于书法,他颇为喜爱,平日里无事就会勤练书法。

得益于此,他虽不敢说在书法一途有多大的成就,但是略有小成还是能够保证的。

因此,见到有字帖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赵光义情不自禁地走到墙边,端详起墙上的一幅幅字帖。

只几息的功夫,他的注意力就被一幅字帖吸引。

那幅字帖名为《兰亭集序》。

作为喜好书法之人,他自然也收藏有《兰亭集序》的拓本。

但眼前的《兰亭集序》的拓本与他所收集的拓本均不相同。

这幅拓本所展露出的意蕴,较之他手中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三幅拓本更为精妙传神。

他不由得对这拓本的来历产生了浓浓的好奇。

就在赵光义整个人都沉浸其中的时候,已经走至屋外的赵匡胤发现了老三赵光义并未跟上。

他转头看向身后,就见赵光义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字帖。

见到这一幕的赵匡胤鼻子差点气歪。

他总算明白,为什么他的这位三弟文治武功都是一坨屎了。

因为他的心思一直放在书法,音律等方面。

这样怎么可能当好大宋的官家?

“老三!”

赵匡胤一声暴喝,令得赵光义打了一个激灵。

他回头望去,就见到身处院子里的二哥正怒气冲冲地盯着他。

赵光义当即明白发生了何事。

有些恋恋不舍地看了眼《兰亭集序》的“拓本”,赵光义连忙跟了上去。

一行人继续向宅院外行进。

有些魂不守舍地走了几息时间,赵光义最终还是决定将萦绕在心中的问题问出来。

“李……小娘子,不知令尊书房中的那幅《兰亭集序》是何人所拓?”

在前方行走的李清照停下了脚步,转过身子回应道。

“回太宗,那《兰亭集序》并非拓本,细究起来应该算是原本。”

“原本?这不可能,《兰亭集序》的原本按理来说应该被唐太宗带入了昭陵。”

“太宗,店家的食肆不仅通向我大宋,还通向了其他的朝代,其中就有唐朝的贞观年间。

店家在贞观年间获得《兰亭集序》的原本后,通过后世一个名为复印机之物,拓出了一幅一模一样的字帖。”

“一模一样的字帖?”

“是,一模一样。”

这对赵光义而言,属实有些超出了他的想象。

毕竟他手中的三份拓本,虽然都是《兰亭集序》,但是因为书写者的差异,所以风格上还是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要做到一模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等等!

刚刚李小娘子提到了《兰亭集序》的原本?

“李小娘子,你说店家那里有《兰亭集序》的原本?”

“是,太宗。”

赵光义那鼻青脸肿的脸上顿时露出一抹笑容。

店家那竟然有《兰亭集序》的原本,那他之后再前往后世,一定要好好观摩一番。

与赵光义执着于《兰亭集序》不同,赵匡胤的注意力放在了李清照刚刚提到的,食肆通向贞观年间一事上。

这么说来,那他岂不是能够见到唐太宗李世民?

这就有意思了。

……

不多时,李清照领着赵匡胤出现在了汴梁城的大街上。

宽阔的青石大道上,人群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内,尽是一些琳琅满目的货品,门口的伙计精神抖擞地吆喝着,吸引着过路人的目光。

“新到的江南吴绫,光如水滑如脂,快来看看啊!”

“滴酥水晶脍!刚出冰鉴,入口消暑!”

“饮子!香饮子!冰雪甘草汤、荔枝膏水,两文一盏,生津止渴咯!”

行走在汴梁的街道上,听着周围传来的各种吆喝声,赵匡胤的脸上露出了极为满意的神色。

他果然没有看错赵煦。

如今汴京城中景象,较之开宝六年,岂止热闹了十倍。

而且,不仅是热闹这么简单。

从街边贩夫走卒脸上洋溢的笑容,他能够看出汴京百姓如今的生活状态那是极为安逸。

赵煦干得不错。

沿着街道走了一会儿,赵匡胤觉得有些口渴,于是来到了一个提供饮品的路边摊前。

“客官,喝些什么?”

见有客人来此,一位中年男子忙出来迎接。

“你们这有什么喝的?”

“客官,我们这喝的可多了,紫苏饮子,香薷饮子,沉香饮子,桂花饮子,冰雪甘草汤,荔枝膏水,梅花酒……”

仅仅片刻,十几种饮品便在店家口中炮语连珠地说出。

即便是赵匡胤,此时也有些咋舌。

其中大多数饮品他连听都没听过。

“那你可有推荐?”

“客官,紫苏饮子如何?这可是连仁宗官家都称赞有加的饮品。”

仁宗?

赵匡胤神色一怔。

仁宗这庙号倒是他第一次听说。

不过,谥法有云,慈民爱物曰仁,功施于民曰仁……

这么看来,这位仁宗应当是一位对百姓极为不错的皇帝。

“行,就依你所言。”

“好嘞,客官在此稍等片刻。”

不一会儿的功夫,中年男子便将三碗冒着寒气的紫苏饮子端到了赵匡胤的面前。

赵匡胤浅尝辄止地尝了一口,顿时眉梢一挑,脸上露出了颇为意外的表情。

这仁宗的眼光倒确实不错,此物确实好喝。

赵匡胤的感慨还未结束,就听得隔壁桌传来一阵嘹亮的声响。

“店家,结账。”

“好咧。”

在赵匡胤惊讶的目光中,隔壁桌几人中的一人从袖中取出一摞纸,然后在那摞纸中抽出一张,交给了小摊的店家。

店家仰头查看一番后,将纸张收起,接着从身上掏出数十枚铜钱,递给了刚刚结账的人。

结账的人清点一番后并未多言,便领着一桌人离去。

从头看到尾的赵匡胤傻了。

这是什么情况?纸张也能够结账?

“李小娘子,刚刚那人似乎用纸张付账。”

“太祖,那并非纸张,而是纸币?”

“纸币?用纸做成的钱币?”

赵匡胤一脸狐疑。

要知道,以往朝代,如果铜钱的质量有问题,交易起来都有些麻烦。

更别提纸张了。

“是的,太祖。”

“可是纸张又该如何当成钱币使用?”

李清照并未直接回答赵匡胤的问题,而是从袖口处掏出一摞钱币,将之递到了赵匡胤的跟前。

赵匡胤接过李清照递来的纸币,低头向手中看去。

“大宋宝钞……一百文,难不成,这张纸可以当做一百文使用?”

“是,太祖。”

随着赵匡胤一张张翻阅,他看到了好几种的面额。

五十文,两百文,五百文,一贯。

他将一贯的大宋宝钞拿在手里朝着李清照扬了扬。

“这张,难不成也可以当做一贯来使用?”

李清照点了点头。

“这是如何做到的,难道就不怕他人偷……印吗?”

历朝历代,偷铸铜钱之事屡见不鲜。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每朝都对偷铸之事处罚极重。

就连铜钱都会如此,更不要提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纸币了。

“太祖,偷印一事当前来说是做不到的,因为其铸造的纸张乃是特殊的纸张,目前大宋,除了朝廷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制造出这种纸张。

而且,大宋宝钞虽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其有着不止一道的防伪手段。”

“这样啊……”

赵匡胤低头看向手中的大宋宝钞,他忽地又意识到一个问题。

“百姓们会认同此事吗?毕竟纸不同于铜,铜的产量有限,并且历朝历代铜都是主要货币,但是纸不一样,纸的话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

“为了使百姓认同此事,官家将纸币与铜钱相挂钩,设立专门的机构兑换铜钱。

也就是说,一贯纸币能够兑换到一贯铜钱。”

“一贯纸币兑换一贯铜钱?这虽然看起来使用方便,但是没必要专门造出一种纸币吧。”

“除了使用方便以外,纸币还有另一种功能……”

李清照看了眼周围的人,将身子往前凑了凑,小声说道。

“太祖,如果国库中有一百万贯的铜钱,那便可以发放一百三或者一百四十万贯的纸币。

虽然百姓们确实可以自由兑换,但是一旦在生活中享受到了纸币的便利,那么百姓们也不会频繁地将纸币兑换成铜钱。”

“妙啊。”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一百万贯的铜钱能够变成一百三或者一百四十万贯,这意味着什么他可太清楚了。

“太祖,如果要发行纸币,需先行向店家询问一番发行货币的注意事项,因为一旦发行不善,恐酿成大祸。”

李清照看出了赵匡胤的想法。

为了防止太祖皇帝走上前些年大宋的老路,她必须要提醒太祖皇帝此事。

赵匡胤点了点头,决定回到后世后,便将此事和店家说。

就在这时,一阵孩童的叫卖声,打断了正在思考的赵匡胤。

“瞧一瞧,看一看,新鲜出炉的《大宋周报》。”

“《大宋周报》?”

听闻这个陌生的词汇,赵匡胤的目光投向了身侧的李清照。

“李小娘子,不知这《大宋周报》为何?”

“太祖,这大宋周报可以看作是以往的邸报,但是,与邸报面向朝廷官员不同,《大宋周报》面向普通百姓。”

“面前普通百姓?”

邸报面向朝廷官员他能够理解。

因为需要向地方传达朝廷的政令。

但是面向百姓……

“李小娘子,不知这《大宋周报》上有什么内容?”

“回太祖,报纸上会刊登一些朝廷近期的政令,让百姓们能够了解到朝廷的政策,防止被贪污腐败的官员蒙蔽,起到监察的作用。”

赵匡胤立马瞪大了眼睛。

这倒是有些说法。

“除了政令以外,报纸上还会有近期汴梁城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例如官家的动作,朝廷破获的大案以及一些邻里趣事等……”

“哦?这听起来甚是有趣。”

赵匡胤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兴致勃勃的神色,随后他朝着不远处卖报的孩童招了招手。

“小子,过来一趟。”

刚刚交易完一笔的报童,听到有人呼喊,他下意识地将视线移到了赵匡胤的方向。

见对方真的在喊自己,报童忙不迭地来到了赵匡胤的桌子前。

“客官。”

来到赵匡胤的桌子前,报童极为有礼地和赵匡胤打着招呼。

见报童如此有礼,赵匡胤眼中的惊讶之色一闪而逝,但紧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了报童腰间的挎包上。

“《大宋周报》怎么卖?”

“回客官,一份十文钱。”

“好,给我们三份。”

报童的脸上瞬间露出了一抹欣喜之色。

这个是一笔大生意。

他当即从腰间那个巨大无比的挎包中,抽出三摞厚厚的报纸,递到了赵匡胤的跟前。

赵匡胤平日里微服私访,好歹也会准备些钱财。

因此,在拿到报童的报纸之后,他从袖口处拿出了三十文钱,交给了报童。

报童看了眼手中的铜钱,面色一垮。

“客官,这宋元通宝……小人没见过。”

啊这……

赵匡胤尬住了。

“这宋元通宝是当年太祖皇帝发行的铜钱,如果你不要的话,这有一张五十文的大宋宝钞。”

李清照的话自赵匡胤身侧传来。

报童犹豫了一番,最终还是与李清照交换了手中的宋元通宝。

仰头看了看大宋宝钞,确定了大宋宝钞的真伪,报童欣喜地将大宋宝钞揣入挎包内,顺道找了二十文铜钱给李清照。

“多谢三位客官。”

感谢完赵匡胤三人,报童正准备离去,瞥了眼手中报纸的赵匡胤喊住了准备离去的报童。

“稍等。”

报童有些疑惑地回头,看向赵匡胤的方向。

“不知客官还有何吩咐?”

“我这有些事情要向你询问一番,不知你可有时间?”

“这个……”

“如果你答应的话,那这些宋元通宝也给你了。”

经过片刻的犹豫,报童摇了摇头。

倒不是说他不愿意留下。

考虑到面前的三位客官刚刚买了三份报纸,他也确实愿意稍作停留。

但是,钱币他不能收。

“客官,有什么问题尽管询问即可,小人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于这些铜钱,小人不能收。”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