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

第五百零八章 三位官家

加入书架
书名:
诸朝相遇
作者:
一月的雨季
本章字数:
8060
更新时间:
2025-06-05

“李小娘子,你可知我大宋当前一年的赋税有多少?”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匡胤询问起身侧的李清照有关赋税一事。

“回太祖,去年大宋的赋税约有七千万贯。”

“多……多少?七千万贯!”

赵匡胤嘴巴微张,一脸的错愕之色。

赵煦一朝,再一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在见到汴京城中的盛况时,他就已经做好了赵煦一朝的赋税远超开宝六年的准备,但是他没想到会超这么多!

开宝六年,大宋一年的赋税也不过是一千六百万贯。

原本他估算,赵煦一朝的赋税有三四千万贯就不得了。

结果,李小娘子却告知他,赵煦一朝的赋税足足有七千万贯!是开宝六年赋税的四倍还不止!

离谱,太离谱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赋税,甚至远超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

“是,太祖,确实是七千万贯。

不过,因为去年是元符一朝联通后世的第一年,店家所提及的政策还有许多并未完全实施,所以,今年大宋的赋税应该还能够获得一个较为显著的提升。”

还能提升!

赵匡胤攥紧了手中的报纸。

果然不愧是被他看重的赵煦,竟然能够让大宋一年的赋税达到如此地步!

但……

感到欣喜的同时,赵匡胤心中中又升起了一丝担忧。

赋税高虽好,但如果没有盈余的话,也不行。

就像他早年间设立的封桩库一般。

他原本的计划,是将被灭国家的财富收归于封桩库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其中,目的是为了将来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如果辽国不同意,那他就会用这笔钱招募士卒,用于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至于存多少,以他的估计约莫五百万贯。

可是,存了这么些年,距离五百万贯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赋税高虽好,但想来平日里的花费也不少,李小娘子可知当前国库中还有多少钱财?”

“据官家所言,如今的国库中还有四千万贯。”

四千万贯!

赵匡胤呆住了。

他做梦都梦不到这么多钱!

这甚至抵得上他八个封桩库了!

如果给他四千万,他甚至敢直接打辽国!

不过,根据他与赵普定下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所以,对他而言,首要目标是南唐,其次是北汉。

最终集举国之力,拿下燕云十六州!

所以攻打辽国之事不急。

“嗯……赵煦干得不错。”

称赞了一番赵煦,赵匡胤将头低下,再次查看起报纸上的内容。

看了几息,赵匡胤又看到了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内容。

“李小娘子,这《大宋周报》上记载的汴京粮食产量是不是不对?”

赵匡胤指了指报纸上的内容,朝着身侧的李清照问询道。

“太祖,这数目准确无误……”

“这数目未免太离谱了吧,这稻谷,小麦产量较之开宝六年那可是翻了好几番。”

“太祖,之所以产量能够有如此大的提升,与从店家那获得的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有很大的关系。”

亩产千斤的作物!

赵匡胤再一次被惊到了!

开宝六年,小麦的亩产在一百多斤浮动,至于稻谷,则有两三百斤。

但是,无一例外,两者距离亩产千斤那可是相差甚远!

如果有此等亩产千斤的作物……

那岂不是天下再无饥民!

“李小娘子,这些作物难不成真的能够亩产千斤?”

“是的,太祖,像小麦,稻谷之类,有肥料的支撑,是妥妥地能够到达千斤的。

即便没有肥料,也有大几百斤。

而像土豆番薯之类的作物,即便缺乏肥料的支撑,也能够亩产千斤。

如果有肥料,两三千斤也不在话下。”

赵匡胤已经被惊得合不拢嘴了。

小麦稻谷能够亩产千斤,已经超出他的想象了。

结果,竟然还有亩产两三千斤的作物!

而这一切,均来自于后世!

后世的好东西可真不少!

当即,赵匡胤又在自己的“愿望清单”里加上一项。

与赵匡胤,李清照两人激烈交谈不同,坐在一旁的赵光义,此时正紧紧地盯着手中的报纸。

即使是喝水,目光也未从报纸上移开。

在赵匡胤与李清照谈论着报纸上内容之时,一旁的赵光义就如同一个局外人一般,目光紧紧地盯着手中的报纸,什么话也不说。

即便是喝水,他的目光也未从报纸上移开。

赵光义之所以如此沉浸在报纸上,是因为他被当中的一个故事所吸引。

那个故事名为《西游记》。

大概过了十几息的时间,赵光义这才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报纸。

此刻的赵光义,一脸的意犹未尽。

可以说,《西游记》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那是一个有神,鬼的世界。

虽然书中的一些人名,与唐朝贞观时期的人名相同,但是发生的事情,却截然不同。

孙悟空……大闹天宫……唐三藏……西天取经……

有关剧情他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但有些可惜的是,报纸上的故事并不完整。

这令他抓耳挠腮。

视线从手中的报纸上移开,赵光义看向低头看报的赵匡胤与李清照。

见两人不说话,赵光义犹豫一番后,开口道。

“李小娘子,这《大宋周报》上的《西游记》貌似并不完整。”

听到赵光义的问题,李清照将头抬起。

“是,太宗,每期《大宋周报》上仅有一部分《西游记》。”

“如此说来,我要看到接下来的内容,是不是还要等下一期的《大宋周报》?”

“这个……可以等下一期的《大宋周报》,或者向店家讨要《西游记》的全本。”

“向店家讨要?”

赵光义当即眼前一亮。

店家那有,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债多不压身,他要向店家讨要的可多了。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街道上,正有两人正朝着李清照一行人的方向缓缓走来。

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的大宋官家赵煦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章惇。

这些时日,赵煦也听从了张泊的建议,在处理政务之余勤加锻炼身体。

微服出巡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

而且,微服出巡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体察民情。

正可谓一举两得。

今日,赵煦才出宫,就在宫门口碰到了想要进宫的章惇,于是君臣两人便一道结伴而行。

就在刚刚,两人才结束了有关改进变法的议题。

想着不日大宋便可以推行改进完的变法,赵煦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如今,只需要将变法一事正式提上日程,那他大宋的国力将会稳步提升。

而辽国明年将会迎来最后一任皇帝耶律延禧。

此消彼长之下,他势必可以继承太祖太宗的遗志,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以说,目前元符年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事了,现在困扰他的事情就只有一个。

那便是南宋一朝的战事。

金国南下,有着后世器物加持的岳飞,抵御金军应该问题不大。

话虽这么说,但是没有获得建炎一朝的消息,他始终不放心。

而除了南宋战事外,还有一件事萦绕在他的心头。

秦朝,汉朝,唐朝,明朝等朝代的开国皇帝均已出现,当前就只有他大宋的太祖太宗还未现身。

不知他大宋的太祖太宗何时才能来到后世。

默默地叹了一口气,行走在街边的赵煦,目光瞥向熙熙攘攘的街道。

如果见到太祖太宗,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忽地,赵煦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

有些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赵煦确定了他没有看错。

“官家……”

见赵煦的动作有些反常,章惇试探性地询问道。

“章卿,你看那边那人,是不是李小娘子。”

顺着赵煦的手指方向望去,章惇点了点头。

“是,官家,那的确是李小娘子。”

“那李小娘子身侧两人,莫不是其他朝代之人。”

赵煦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

因为如果是大宋之人的话,李小娘子会第一时间领着那人来到自己的跟前。

如今没领,那就证明两人并非是大宋之人。

不过,虽然不是大宋人,但是好歹也是来客。

既然知道了他们来此,那他肯定要尽地主之谊。

“章相,我们去见一见李小娘子,顺便问询一番,那两位是何人。”

赵煦领着章惇一路疾行,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已经来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李小娘子。”

赵煦的一声招呼声,令得看报的三人全都抬起了脑袋。

见到赵煦出现在此,李清照的脸上闪过一抹惊讶。

前几日,她从官家口中获悉,如今官家平日里闲来无事,会出宫微服私访。

但她没想到会在此碰到官家。

正欲起身行礼,就见赵煦摆了摆手。

李清照瞬间明白了赵煦的意思。

如今官家是微服私访,如果直接称呼官家,恐怕会引起骚乱。

“这位客官,想喝些什么?”

见又有客人来此,摊位老板赶忙迎着赵煦走了上来。

不过,在见到赵煦的第一眼,他就愣住了。

因为他感觉眼前之人有些眼熟。

“就像他们一样,两份紫苏饮子。”

赵煦的话语打断了正冥思苦想的摊位老板。

“好咧,客官稍等。”

老板说罢,便回去准备饮品了。

“李小娘子,不知这两位是?”

赵煦向李清照问询的同时,他的目光落在了坐着的赵匡胤与赵光义身上。

“客官,你的紫苏饮子。”

几息的功夫,摊位老板已经准备好了两碗饮品。

“放在那边即可。”

见摊位老板离开,李清照这才凑到赵煦跟前,轻声地为赵煦介绍道。

“官家,这位是太祖皇帝陛下,这位是太宗皇帝陛下。”

太祖太宗?

没有前缀?

等等……这该不会是……

尽管赵煦久经风浪,但是一想到自己那个大胆的猜想,赵煦的心脏还是不由得砰砰直跳。

而赵煦身后的章惇,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李清照的话还是一字不落地落入了他的耳中。

与赵煦依然还能稳住身形不同,章惇双腿一软,整个人向后栽去。

赵匡胤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即将栽倒的章惇。

此时的赵匡胤也是一阵无语。

见到自己,用得着这么大的反应吗?

将章惇搀扶起,赵匡胤的目光望向呆愣在原地的赵煦。

“你便是我大宋的第七位官家赵煦?”

就在刚刚,他已经通过李小娘子的称呼,推测出面前这位年轻人的身份。

这位年轻人,毫无疑问,就是那位令他颇为满意的宋哲宗赵煦。

震惊过后,已经缓了过来的赵煦忙站直身体,对着赵匡胤与赵光义俯身拱手行礼,用只有这桌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孙赵煦见过太祖太宗。”

赵匡胤微微点头,目光停留在赵煦身上。

在刚刚微服出巡的途中,他向李小娘子打探了一番赵煦的经历。

当知晓赵煦十二岁便登基称帝时,他还是有着不小的吃惊。

五代十国,十二岁登基就相当于将江山拱手相让。

但是,好在他大宋已经稳定了下来,这才没有发生五代十国那般的事情。

当然了,这也还要数赵煦争气。

即便是如今的赵煦,也不过是24岁的年纪。

24岁,就能够有拓边之举,并且还能将大宋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他顿感欣慰。

“这位是?”

见太祖皇帝的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缓了半天的章惇忙行礼道。

“臣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参见太祖皇帝陛下,太宗皇帝陛下。”

赵匡胤默默地点点头,同时目光瞥向身侧的赵光义。

“老三,挪个位置。”

赵匡胤示意老三赵光义向旁边挪一挪,好让赵煦坐在他的身侧。

见太宗给自己让位置,赵煦顿时手足无措。

“行了,坐吧。”

随着赵匡胤的话音落下,赵煦有些僵硬地坐到了长凳上。

坐下的赵煦第一次露出了拘谨的神态。

赵匡胤看出了他的这位后辈有些紧张。

“赵煦,不用如此拘谨,我从李小娘子的口中了解到了你的政绩,你干得很不错。”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