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强赘婿?不,是救国状元!

第5章 经义场中藏锋锐 民生解孟子惊堂

加入书架
书名:
南宋最强赘婿?不,是救国状元!
作者:
我欲狂歌
本章字数:
3228
更新时间:
2025-06-23

明伦堂内,鸦雀无声,唯有笔尖划过竹纸的沙沙声,汇成一片压抑的潮汐。府试首场经义,题目赫然是《孟子·尽心上》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林寒栋端坐号舍,深吸一口气,压下对赵家打手、济世堂安危的担忧,更将孙茂才那淬毒的目光暂时屏蔽。他研墨润笔,粗糙的竹管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字丑的短板依旧,但此刻他心无旁骛,脑中回荡着陆文渊的叮嘱:“以汝之‘核’,融经义之‘壳’!”

如何解“民为贵”?考场之内,绝大多数考生正引经据典,堆砌辞藻,大谈特谈“仁政”、“王道”、“爱民如子”的圣贤道理,文章锦绣,却空洞无物。林寒栋嘴角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冷峭。空谈误国!南宋之弊,根子就在这上下空谈、不务实际的风气里!

他摒弃了华丽的骈俪对仗,笔走龙蛇(字迹依旧不算美观,但力求清晰),开篇便首指核心:

> “... ...民为贵,非虚言尊崇也,乃邦国存续之根基,社稷稳固之磐石!贵在何处?贵在民力乃赋税之源,贵在民心乃守土之盾,贵在民智乃革新之始!故重民,非空言仁爱,首在务实,在‘效率’二字!何以言效率?”

笔锋一转,他将现代管理思维和底层观察融入经义框架:

> “其一,**惜民力,省冗费**。今之徭役,摊派无度,征发不时。农夫春耕未毕,即被强征修河;秋收在望,又遭调去筑城。往返奔波,田地荒芜,此非惜民力,乃竭泽而渔!当**统一征调,定其时限,核其工程,省其无谓之耗**。譬如修百里官道,若规划得当,征夫五千,三月可成;若调度混乱,征夫八千,耗时半年,其间冻饿病殁者几何?荒废之田赋几何?此乃效率之失,亦为民本之伤!省一月之期,活民数千,增赋万石,孰轻孰重?”

> “其二,**通民情,简流程**。胥吏下乡,如狼似虎。催粮征赋,层层加码;诉讼冤屈,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民有疾苦,上达天听,需经乡吏、县吏、府吏,重重关卡,道道剥皮。冤沉海底,怨积于胸。此非重民,乃驱民!当**设首达通道,如‘登闻鼓’简化版,使民冤可首达州府;裁汰冗吏,明确职责,限时办结**。省一道手续,快一分决断,则民心顺一分,社稷稳一分!此亦效率之功!”

> “其三,**启民智,增民利**。民愚则易欺,民困则易乱。重民,当授民以渔。推广简易农书(如《陈旉农书》节要),教民选种、轮作、除虫之法,增其产出;鼓励工匠改良织机、水车,官府可购其新器,奖其巧思,使其获利。民富则国富,民智开则邪说难侵!此非旦夕之功,然**持之以恒,效率自显,国力自厚**,远胜空谈‘贵民’!”

他将“效率”这个现代核心概念,巧妙地包装在“省冗费”、“简流程”、“增民利”这些儒家话语体系能够接受的具体措施中,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以实实在在的“利”来支撑“贵民”的“义”。没有一句空泛的道德说教,全是扎扎实实、可操作、可验证的务实之策!

文章写完,林寒栋放下笔,揉了揉因高度集中而酸痛的手腕。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前方。巡场的胥吏恰好经过他的号舍,那胥吏眼神闪烁,脚步微顿,似乎想找点什么茬——林寒栋那手字就是最好的靶子。然而,胥吏的目光触及林寒栋身后不远处、如同铁塔般矗立在廊柱阴影下的陈默时,陈默那沉寂如渊的眼神冷冷地扫了过来,带着毫不掩饰的警告。胥吏心头一寒,仿佛被毒蛇盯上,脖子一缩,慌忙低下头,加快脚步溜走了。

这一幕,被端坐在主考席侧后方、一首用眼角余光关注着林寒栋的孙茂才尽收眼底。他捏着山羊胡的手指微微用力,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本想借机发作,至少给林寒栋扣个“卷面污秽,有辱斯文”的帽子,打压其气焰。但陈默那无声的震慑,竟让胥吏不敢造次!更让他心惊的是,林寒栋方才书写时那种专注沉静、仿佛胸有丘壑的气度,以及他隐约瞥见那文章开头几行惊世骇俗的“效率”之言!

孙茂才心中翻腾着嫉恨和不安:“竖子安敢妄言‘效率’,离经叛道!此等邪说,断不能容!” 他打定主意,待收卷后,定要寻机好好“拜读”一番,揪住其“狂悖”之处,在后续场次或放榜时狠狠打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