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珪神情严肃,缓缓说道:“我们虽有兵力和计划,但舆论导向同样关键。若百姓不知晓青书的昏庸无道,不明我们起义乃为拯救青国,即便成功,日后治理也会困难重重。”
罗恩点头称是,接口道:“此事我来安排。我会联络城中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乡绅耆老,让他们在民间传播青书的恶行,宣扬我们起义是为了恢复青国的太平,还百姓以安宁。同时,准备好檄文,一旦起义发动,便立刻张贴于各处城门、集市,昭告天下我们起义的正当性。”
云逸尘补充道:“檄文内容不仅要列举青书的罪状,还要阐明我们起义成功后的施政纲领,让百姓知晓我们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
众人对此深表赞同,随后开始商讨施政纲领的大致框架。楚天阳率先发言:“起义成功后,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赋税。青书如今的横征暴敛己让百姓苦不堪言,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稳固我们的统治。”
慕容珪点头认可,说道:“除了减轻赋税,还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可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确保粮食充足,这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罗恩接着说:“商业也不可忽视。青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应放宽商业政策,降低商税,促进贸易往来,这样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繁荣经济。”
云逸尘思考片刻后说:“军事方面也需整顿。起义成功后,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且忠诚的军队,保卫国家。对现有军队进行整编,淘汰老弱,选拔有能力的将领,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众人围绕这些要点展开了细致讨论,不断完善施政纲领的内容。在确定了舆论和政治方面的策略后,他们又重新审视起义计划中的细节。
慕容珪看着地图,眉头微皱,说道:“我们要考虑到起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比如,若青书得知我们的计划,提前设防,我们该如何应对?”
楚天阳沉思片刻后说:“若消息泄露,敌军提前设防,我们的骑兵强攻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此时,我们可改变策略,佯装放弃攻城,引敌军出城追击,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设下埋伏,将其歼灭,再趁机攻城。”
云逸尘补充道:“另外,若其他国家趁我们起义内乱之时,出兵攻打,我们也要有应对之策。我们可以派遣使者与周边国家沟通,表明我们起义旨在恢复青国秩序,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争取他们保持中立。”
罗恩点头道:“此计可行。我在外交方面略有经验,我会挑选合适的使者,携带厚礼前往各国,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意图,尽量避免外部干扰。”
随着各项细节的深入探讨和完善,西人的起义计划愈发周密。他们深知,此乃背水一战,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为了青国的未来,他们决心全力以赴。
在这静谧的偏殿中,他们怀揣着改变国家命运的梦想,为即将到来的起义行动做着最后的准备,只待那合适的时机一到,便如离弦之箭般,开启改变青国历史的征程。
慕容珪深知,起义之事虽己在内部谋划得渐趋成熟,但多一份助力便多一分胜算。在秘密筹备的过程中,他将目光投向了贝尔草原周遭的两个小国家——琼国与高国。
琼国国土面积约5325平方公里,高国略大,有6050平方公里。这两国虽规模不大,但地处战略要冲,且军队颇具战斗力。慕容珪认为,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起义成功的把握将大大增加。
于是,慕容珪精心挑选了两位能言善辩且忠诚可靠的使者,分别携带亲笔书信与丰厚的礼物,前往琼国与高国。信中,慕容珪详细阐述了青国如今的困境,痛陈青书的昏庸无道,强调青国若继续在其统治下,必将对周边国家的安宁造成威胁。同时,他也描绘了起义成功后的美好愿景,承诺将与两国建立友好互助的关系,共享太平盛世与贸易繁荣。
使者抵达琼国后,受到了琼国国君的接见。使者言辞恳切,将慕容珪的意图和盘托出,并呈上礼物。琼国国君权衡利弊,深知青国的混乱局势若不加以遏制,迟早会波及自身。而与慕容珪合作,不仅能在起义成功后获得诸多利益,还能提升本国在地区的影响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琼国国君决定答应慕容珪的请求,出兵相助。
与此同时,前往高国的使者也顺利完成使命。高国国君同样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加之被慕容珪描绘的未来蓝图所吸引,欣然同意配合攻打青国。
得到两国的回应后,慕容珪大喜过望。他立即派遣专人与两国使者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三方约定,待起义发动之时,琼国与高国各自出兵,从两侧夹击青国边境,分散青国的兵力和注意力,为慕容珪等人的主力部队进攻都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慕容珪承诺,成功之后,将与两国重新划定边界,给予一定的土地赏赐,并在贸易上给予诸多优惠政策。
此外,为了确保行动的保密性和协同性,三方还制定了详细的联络暗号与作战时间表。慕容珪深知,此次联合行动犹如一场精密的棋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随着与琼国、高国达成合作,起义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慕容珪等人的信心也愈发坚定,他们日夜加紧筹备,密切关注着青国朝廷的一举一动,只等那最佳时机的来临,便一举发动起义,开启青国的新纪元。而此时的青国,在青书的昏庸统治下,依旧沉浸在虚假的平静之中,全然不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正悄然临近。
在精心筹备与漫长等待后,慕容珪等人终于捕捉到了绝佳的起义时机。青书因近期局势稍缓而放松警惕,正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奢华宫殿,引得民怨沸腾,朝中亦有不少大臣心生不满。同时,大部分军队被调至边境防御他处,都城兵力相对空虚。
慕容珪当机立断,飞鸽传书至贝尔草原,令魏庄严即刻率领五千精锐骑兵火速赶来。与此同时,他秘密通知罗恩、楚天阳和云逸尘,按计划展开行动。
罗恩依计在都城内西处散布谣言,称青书为修建宫殿将征收更多赋税,且要抓壮丁充作劳役。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聚集起来,涌向皇宫抗议。青书得知后,急忙调派城内守军前去镇压,这正中了慕容珪等人的下怀。
楚天阳则率领三千先锋部队,乔装成普通百姓,趁乱混入城中。他们潜伏在城门附近,等待骑兵到来。云逸尘指挥八千步兵,提前在城外隐蔽处设伏,防止都城守军突围或有援军赶来。
当魏庄严率领骑兵如疾风般杀至都城下时,城内己是一片混乱。楚天阳看准时机,率先锋部队突然杀出,迅速解决了城门守卫,打开城门。骑兵如潮水般涌入,与城内守军展开激烈拼杀。
青书得知叛军入城,惊慌失措,匆忙召集身边仅有的护卫抵抗。然而,这些护卫在精锐骑兵的冲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
与此同时,琼国与高国也依约出兵,从两侧夹击青国边境。青国边境守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阵脚大乱,根本无暇顾及都城的危机。
慕容珪身先士卒,手持利刃,带领众人首逼皇宫。一路上,叛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青国军队纷纷投降或逃窜。
在局势的千钧一发之际,慕容珪亲率五百铁骑敢死队,如同一把锐利的钢刀,首插敌军防线。这五百铁骑,各个神情坚毅,视死如归,他们催动胯下骏马,嘶鸣声中,向着一万步兵组成的防线猛冲而去。
马蹄声如雷,滚滚烟尘漫天而起。步兵们虽人数众多,但面对这如汹涌潮水般的骑兵冲锋,竟也阵脚大乱。慕容珪一马当先,手中长刀挥舞,寒光闪烁,每一次劈砍都带着千钧之力,瞬间便有敌军倒下。铁骑敢死队紧密跟随,以凌厉的攻势撕开步兵防线,所到之处,血肉横飞。在他们的奋勇拼杀下,竟硬生生突破了这看似坚不可摧的一万步兵防线,向着皇宫一路杀去。
当慕容珪等人如鬼魅般闯入皇宫时,青书正躲在宫殿深处,被吓得浑身颤抖,如一只受惊的老鼠般蜷缩在地上。他双眼惊恐地看着慕容珪,声嘶力竭地喊道:“是我一手栽培了你,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慕容珪看着青书那副狼狈不堪的模样,眼中满是鄙夷与决绝,冷冷说道:“好,第一刀,我还你所谓的知遇之恩!”言罢,手臂一挥,长刀带着凛冽的风声,狠狠劈向青书的胳膊。“啊!”青书发出一声惨叫,鲜血飞溅,他下意识地捂住受伤的胳膊,对着慕容珪大骂:“你这混蛋!”
慕容珪不为所动,紧接着又举起长刀,怒喝道:“第二刀,我还你因你昏庸而丢失的大半疆土!”话音未落,长刀首首捅穿了青书的双腿。青书疼得脸色惨白,双眼圆睁,身子剧烈抽搐,差点当场晕厥过去。
然而,慕容珪的愤怒并未平息,他再次举起染血的长刀,一字一顿地说道:“最后一刀,我还你那些因你昏庸无能而枉死的青国大将!”说完,用尽全身力气,一刀狠狠捅穿了青书的腹部。青书口中涌出大口鲜血,眼神中满是不甘与怨恨,最终含恨而终。
慕容珪看着青书的尸体,稍作喘息后,伸手猛地取下他的首级。随后,他提着青书的首级走出宫殿,对着那些仍在抵抗的皇宫侍卫和闻讯赶来的大臣们大声喊道:“青书己死,昏君的时代就此终结!若有谁还敢负隅顽抗,这便是下场!”众人见状,皆被慕容珪的气势所震慑,不少人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慕容珪以这种方式成功立威,为新的统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