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第七十章 照相机问世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作者:
源自星辰大海
本章字数:
4190
更新时间:
2025-06-12

科学院研发室内,五十人的研发团队正围绕着照相机技术全力攻关。

陈铮站在中央,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古籍,上面详细记载着古人对于光学的研究以及早期成像装置的原理。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每一位团队成员,开始讲解第一代照相机的原理。

“诸位,这第一代照相机,其基础原理便是小孔成像。早在一千西百多年前,伟大的学者墨子,就和他的学生做过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

在一间光线较暗的屋子里,墨子在朝南的墙上钻了一个孔,当他对着小孔站在屋外时,房屋朝北的墙上就出现了他的倒影。

这一实验,科学性地揭示了光是沿着首线传播的。” 陈铮一边说着,一边用手中的木棍指着古籍上的插画,那插画虽然简单,却精准地描绘出了墨子的实验场景。

团队中的一位年轻工匠忍不住提问:“陈大人,小孔成像虽奇妙,但如何将这倒影留存下来呢?总不能每次都靠人工去描摹吧。”

陈铮微微一笑,点头道:“问得好。这就涉及到照相机的另外两大核心技术,显影技术和定影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感光材料。

我们先来说说感光材料,据古籍记载,曾有人无意中将一把用银做成的汤匙放在一块用碘处理过的金属面板上,结果银匙的影子印到了金属面板上。

受此启发,我们可尝试制作一种涂有特殊感光物质的底片。”

说罢,陈铮从一旁的桌子上拿起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金属板,上面涂着一层淡淡的银色物质。

“这是我依照古籍记载,用银和碘混合处理过的金属板,希望它能对光线敏感,记录下影像。”

接着,又拿起一个简易的暗箱,这暗箱是用厚实的木板制成,一端开有一个小孔,另一端则安装着一块可以活动的挡板。

“这便是简易的暗箱,当光线通过小孔进入暗箱,就会在对面的挡板上形成倒立的影像。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块感光金属板放在挡板的位置,让影像能够留在上面。”

团队成员们围拢过来,仔细观察着陈铮手中的装置,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一位资深的工匠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陈大人,这听起来似乎可行,但如何控制曝光时间呢?曝光太久,影像会不会模糊,曝光时间短了,又怕记录不清晰。”

陈铮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说道:“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计时的方法,用沙漏来大致控制曝光时间。同时,通过不断地试验,调整小孔的大小以及暗箱的长度,来找到最合适的曝光条件。”

于是,研发团队开始了紧张的试验过程。他们一次次地将涂有感光物质的金属板放入暗箱,对准不同的景物,调整好小孔的大小和暗箱的角度后,打开小孔,开始计时曝光。

每次曝光结束,都小心翼翼地取出金属板,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显影和定影的尝试。

很多次,金属板上要么是一片空白,要么是影像模糊不清,根本无法辨认。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尝试中,时间悄然流逝。

“为什么这成像技术如此难掌握,发电机的研发我觉得也没那么难呀。”

“听大人的准没错,继续研究吧。”

“就是,别瞎猜,大人的厉害我可是领教过的,听大人的准没错。”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和试验后,一位年轻的工匠兴奋地喊道:“成功了!快看,这上面有清晰的影像!”

众人急忙围拢过去,只见那块金属板上,清晰地呈现出了工坊内摆放的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的影像,虽然颜色只有黑白两色,但轮廓分明,细节清晰。

陈铮看着成功拍摄出的照片,眼中满是欣慰与喜悦,他激动地说道:“好!这就是我们的照相机!” 整个工坊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大家相互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显影剂、定影液对于陈铮这位化学系高材生简首比计算1+1=2还简单。

暗房内弥漫着刺鼻的药液气息,橘红色的安全灯下,工匠们屏住呼吸。

年轻工匠颤抖着将金属板缓缓浸入显影液中,药液表面泛起细密的气泡,仿佛无数精灵在欢快舞动。

随着时间推移,原本空白的板面开始浮现出淡淡的灰影,那些灰影不断加深、延展,椅子的纹理、桌面的木纹都逐渐清晰起来,如同沉睡的记忆被唤醒。

片刻后,金属板被迅速转移到定影液中,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液体中翻腾,朦胧的白雾升腾而起。

当工匠小心翼翼取出金属板冲洗时,一幅完整的黑白照片呈现在众人眼前,每一处线条、每一个明暗对比都恰到好处,仿佛将工坊内的场景凝固在了这小小的金属板之上。

随后,众人又对相机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优化,使其更加便携和易于操作。

为了向朝廷展示这一伟大成果,陈铮决定拍摄几张幽州城及幽沽运河的照片,随奏折一起发往汴梁。

同时,他还准备了两台精心制作的照相机,一同呈献给皇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陈铮带领着几名团队成员,带着新研制的照相机来到了幽州城的城墙上。

工匠们将相机架好,对准繁华的幽州城街道,调整好角度和曝光时间后,按下了快门。

随着 “咔嚓” 一声轻响,幽州城热闹的市井生活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接着,又来到了幽沽运河边,拍摄下了运河上往来的船只、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两岸的秀丽风光。

当然还有铁柱的个人艺术照也拍摄了好几张。

回到科学院,陈铮将拍摄好的照片精心挑选出来,放入特制的信封中,连同详细介绍照相机原理和制作过程的奏折,以及两台崭新的照相机,一同派专人乘坐最快的火车送往汴梁。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