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我此行前往淳熙一朝,遇到一人,名为陆游,不知你可曾听过?”
如同在建炎一朝那般,这次赵匡胤前往淳熙一朝也没有待多长的时间。
仅仅是待了一天左右,就返回了农家乐。
换算成后世的时间,不过才两个小时。
而回到农家乐的赵匡胤,拿到充完电的手机后,便好奇地询问起张泊“昨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陆游。
“老赵,你说你此次前往淳熙一朝,碰到陆游了?”
陆游张泊可太熟悉了,这位可是同李白杜甫一样,经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人物。
虽然他当初给赵眘的重臣名单上有陆游,但他可没想到,赵匡胤此行会恰巧遇到陆游。
感受到张泊的语气不一样,赵匡胤眼中的好奇之色愈发浓重。
“店家,听你的意思,似乎这位陆游极为不凡。”
“这是当然了,陆游可是南宋极有名的诗人,他总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这数量,在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诗人……”
赵匡胤的神情极为拧巴。
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诗人。
无论是李白,亦或者是杜甫,不可否认他们都文采斐然,但要论政治……
“店家,那你觉得,陆游可算淳熙一朝的重臣?”
“这个肯定没什么问题。一方面,在他当官期间,不惧权贵,针对朝廷政令的缺陷,勇于指正,这导致他一路宦海沉浮。
另一方面,像辛弃疾那般,他针对北伐之事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例如在赵眘隆兴北伐之前,陆游就曾经劝过赵眘,要徐徐图之,不要急于一时。
但奈何当时的赵眘没听。
当然了,最为关键的一点,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
即便身死,他也没有忘记收复失地一事。
他甚至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赵匡胤轻声念叨了一声。
即便是他,也看出了此诗中的郁郁不平。
“如此说来,这陆游确实不错,将来倒可以将之带来后世转转,以便委以重任。”
将陆游带来后世吗?
张泊默默地点了点头。
他这农家乐联通的朝代中,可是有着一些陆游极为推崇的人物,例如杜甫,苏轼等。
如果陆游知晓了这些人的存在,想来会非常开心。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拿到手机后,赵匡胤并未第一时间离去。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精神,他直接就开始了搬货。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看着赵煦带来的电动三轮车已经被装得满满当当,赵匡胤满意地点了点头。
就在赵匡胤坐上电动三轮车,准备返回开宝六年之际。
一位五十余岁的老者,从门外走进了农家乐。
见到这一幕,刚准备拧动电动三轮车转把的赵匡胤立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店家,这位是?”
赵匡胤侧过身子,向身旁的张泊问道。
“老赵,这位是来自天宝十二年的李白。”
李白……
赵匡胤没想到,他刚刚仅仅是想了李白一下,结果李白就这么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天宝十二年……
岂不是距离安禄山的叛乱还有两年的时间?
进入农家乐的李白,目光在赵匡胤的身上略作停留后就移向了张泊。
“店家。”
“李叔,许久不见,天宝朝的事情如何了?”
上次张泊与李白相见,还要追溯到李白为了躲避安禄山,来到后世避难。
算算日子,天宝一朝应该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了。
“店家,天宝朝之事已经圆满完成,安禄山等参与到安史之乱的叛将全部伏诛,郭子仪,李光弼也接管安禄山麾下三镇兵马。
因为安禄山谋反一事仅涉及数人,所以接管一事颇为顺利。”
李光弼……
听到李白提到李光弼,赵匡胤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乾德元年,他将一系列“德行不正”的23位武将,全都踢出了武庙,其中就有李光弼。
被李白如今这么一说,他觉得,要不要将李光弼再放回武庙。
不然等到将来,他与来到后世的李光弼碰面……
而且,不仅要将李光弼放回武庙,就连关羽张飞也要重新放回武庙。
他可不会忘记,店家先前与他提到的,食肆通向建安十五年一事。
万一关羽与张飞也来到了后世与他碰面,那可真尴尬。
在赵匡胤走神之际,张泊与李白的谈话还在继续。
“那李叔,下一步是不是要前往长安了?”
“是,店家,解决完三镇之事后,陛下便欲前往长安,但因为货车快要没油了,所以陛下便让我来讨要些柴油。”
“行,此事我知道了,明日差不多就能拿到柴油了。”
“麻烦店家了。”
向李白打听完天宝一朝的发展,张泊倒也没有忘记为李白介绍身边的赵匡胤。
“李叔,我来给你介绍下,这位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因为李清照,李白对宋朝还是有不少了解的。
所以,在知晓赵匡胤乃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后,神色肃穆的李白当即对着赵匡胤行以大礼。
赵匡胤倒是没这么多讲究。
将李白扶起后,他便朝着身侧的张泊问道。
“店家,你方才与李白提到的安禄山伏诛是怎么一回事?”
“李白来到后世的时间是天宝十二年,距离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两年的时间,恰逢贞观十一年也通向了我这食肆,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便前往了天宝一朝去解决安禄山一事。
原以为此事还需要花费些功夫,但是没想到,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安禄山之事就被解决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赵匡胤恍然地点点头。
实际上,当初在知晓他南宋两朝面临的困局之后,他也曾经升起了前往南宋支援的想法。
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升起,就被他掐灭了。
如果他要前往南宋支援,那就势必要长时间离开开宝一朝。
时间一长,恐怕生变。
况且,现在的开宝一朝,也有着未解决的战事。
所以,他一下子也脱不开身。
支援一事也就只好暂时搁置了。
随着张泊与李白的聊天结束,赵匡胤也向张泊提出了辞行。
很快,赵匡胤就回到了开宝六年的寝宫。
不过,刚一落地,赵匡胤就发现了不对劲。
周围一片漆黑,很明显,他回来的不是时候。
从电动三轮车上下来的赵匡胤,借助殿外的月光,来到寝殿门前,打开了寝殿的大门。
“来人!”
赵匡胤声若洪钟地喊道。
过了几息的时间,一位宦官来到了赵匡胤的跟前。
“参见官家。”
“现在是什么时辰?”
“回官家,现在是戌时四刻(8点)。”
赵匡胤微微颔首。
戌时四刻,这时间还早。
“备马,前往赵相的府邸。”
一刻钟的时间后,一辆马车缓缓驶离了大宋皇城。
宋朝的宵禁制度与以往朝代的宵禁制度不同。
唐朝包括唐朝以前,都秉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加之还要防止鸡鸣狗盗之辈趁着夜间作乱。
所以,每到夜晚都会实行宵禁。
宵禁时间一般是一更到五更,也就是晚上7点到早上5点。
像唐朝,实行的是里坊制,也就是将一座城池划分成规格鲜明的居民区与商业区。
那时的长安城被108个居民区与2个商业区所分割,各个居民区之间筑有数米高的夯土坊墙,仅设坊门通行。
在宵禁期间,坊门关闭,禁止外出。
如果被抓到在宵禁期间外出,直接杖二十,即使是官员也不能免俗。
但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宵禁虽然依旧健在,但是宵禁时间往后延长了两更。
从原来的一更到五更,变为了三更到五更。
也就是说,晚上11点才开始宵禁。
这也意味着,宋朝人也有了夜生活。
后来,到了宋仁宗时期,宵禁制度名存实亡,那时的都城汴京,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座不夜城。
因此,即便赵匡胤戌时四刻出了皇城,汴京城中依然还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但很明显,开宝六年的夜晚与元符三年的夜晚,根本没法比。
赵匡胤深知这一点。
不过,他有信心,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开宝六年超过元符三年,那时迟早的事情。
将马车的窗幔放下,赵匡胤从袖口掏出手机,打开先前还未看完的史书。
与此同时,赵普的宅邸。
跟随着赵匡胤一路走来的赵普,可以说深得赵匡胤的信任与器重。
因而,在宋朝建立不久后的乾德二年(964),赵普就被赵匡胤拜为了宰相。
到如今的开宝六年,赵普已经担任宰相十年之久。
在这十年中,赵匡胤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来找赵普商议后再做决断,这使得赵普的地位如同赵匡胤的左右手一般无可撼动。
赵普宅邸内的书房中。
赵普就着烛火,翻阅着典籍。
这时,一道人影神不知鬼不觉地踱步进入到赵普的书房内。
但赵普因为沉浸于典籍当中,以至于完全没注意到有人来。
等到赵匡胤来到赵普的身前时,赵普这才发觉他的条案前多了一人。
“有何事禀告?”
赵普头也没抬地询问着,言语中透露着一丝不快。
家仆有事通禀,应该在门外通禀,而不是走到他身前通禀。
不过,令赵普有些意外的是,他的问题竟然没有得到面前之人的回应。
一抹愠色直接浮现在赵普的脸上。
他将头抬起,想要看看是哪位家仆如此大胆。
但当赵普将头抬起时,他赫然发现,眼前之人可不是什么家仆,而是当今大宋官家赵匡胤。
经过短暂的愣神,赵普迅速反应了过来。
他慌忙站起,忙不迭地说道。
“臣赵普参见官家,官家来此,臣却并未前往迎接,还望恕罪。”
赵匡胤脸上挂着笑意,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赵普,你我之间就不需要如此客气了。”
“是,官家。”
与赵普略作寒暄,赵匡胤的目光落在了赵普面前的典籍上。
“赵普,你这是在干什么?”
“因为前段时间官家交代给臣监修国史的任务,所以臣当前正在翻阅典籍。”
赵匡胤满意地点了点头。
“行了,将手中的事情停一停吧,我今夜来找你,乃是有几件事要找你商议一番。”
对于官家口中的有事,赵普倒早有预料。
因为以前曾不止一次发生过这种情况。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下雪的夜晚。
他在家中读书,结果官家竟然在那时候上门找他。
也正是在那一晚,他与官家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国策。
现在,官家又是在夜晚来找他,想来官家所说的事情绝不简单。
待两人坐定,赵匡胤直接了当地就将心中的第一个想法说了出来。
“我已决定,将德昭定为太子。”
赵普没想到,官家坐下后,所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此劲爆的内容。
虽然以往历朝历代,都是子嗣即位。
但是他大宋与其他朝代不同。
建国十余年,都未立太子。
而这一切,都与早些年的一件事有关。
“官家,那金匮之盟……”
“我已经决定违反当初与母亲定下的金匮之盟。”
见赵匡胤已经做出了抉择,赵普也就不再多言。
当初定下金匮之盟时天下初定,官家之子赵德昭年岁尚小,所以为了稳定局势,金匮之盟是必需的。
但是如今大宋建国十四年,局势已经趋于平稳,加之官家之子赵德昭年岁尚可,确实应该考虑继承人一事了。
而这也是他的想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开封府尹赵光义就继承人一事爆发了很多的矛盾。
就在前不久,开封府尹赵光义很明显地占据了上风。
但谁曾想,今晚峰回路转,官家竟然做出了一个完全出乎他预料的决定。
赵普一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以他对官家的了解,既然当初官家都已经答应了太后此事,那就势必不会轻易更改。
但是很明显,如今的官家做出了决断。
而且,听官家的语气,那是无比坚定。
他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官家做出此等决定。
因此,在犹豫一番后,赵普徐徐问道。
“官家,不知为何会做出此等决定?”
赵匡胤并未直接回答赵普的问题,而是从袖中掏出一部手机,将之放在了赵普的面前。
“因为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