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第六十八章 焕然一新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作者:
源自星辰大海
本章字数:
4444
更新时间:
2025-06-12

最后一台挖掘机造好,履带碾过生产线,前期五十台大家伙总算全部完工。汴梁和崇州铸造局、制造局的好几万工匠,一批批跑到幽州科学院学习技术。

科学院里,蒸汽机轰隆隆响,工匠们围着挖掘机又摸又看,眼睛瞪得老大。

技师掰开零件仔细讲解,工匠们粗糙的大手握着操作杆,恨不得把这些从没见过的技术全记在心里。

一个月后,幽州科学院的实验基地,十台崭新的大型挖掘机齐刷刷排开。

这些家伙足有两层楼那么高,巨型铲斗寒光闪闪。陈铮一声令下,挖掘机的钢铁大臂 “哗啦” 一挥,斗齿扎进土里首冒火星,一铲子下去,几吨的黄土跟沙子玩似的被挖了起来。

围观的工部官员兴奋得脸通红,有人赶紧掏出算盘噼里啪啦一拨,大喊:“这效率绝了!挖黄河河道的工期至少能少七成!”

陈铮再次将研究院的骨干叫到一起,指着挖掘机说:“给这铁臂装个震锤,让它既能挖土,也能碎石!”

锻造车间里,工匠们日夜赶工,用坚硬的合金钢做出能换的震锤。第一台改装好的挖掘机一启动,轰隆一声就把好几丈高的大石头打成了粉末。

连见多识广的禁军将领都吓了一跳,手不自觉按住腰间佩剑,“这玩意儿要是用来攻城,啥城门都扛不住啊!”

另一边,数百人整天泡在图纸堆里。他们照着挖掘机的底盘,把铲斗、推板、装载臂改了又改。

第一台推土机 “突突” 地推开好几米高的土堆,冒黑烟的渣土车来回运土,整个幽州城都被这股新鲜的工业味儿震住了。

昔日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扛的工地,如今钢铁洪流奔涌不息。从挖掘、破碎到装载、运输,一套完整的工程装备体系在陈铮的推动下迅速成型。

工部加急绘制的新运河规划图上,原本蜿蜒的河道被笔首的线条取代,而在崇州的矿山开采计划里,标注着 “机械作业区” 的红色区域正在疯狂扩张,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短短半年,装载机、推土机、渣土车像流水线上的饺子,一台接一台下线投入建设。

幽州城就像装上了超级发动机,五环内每天都有新模样。钢筋混凝土被用到了极致,高楼、道路拔地而起。

一年后,工程奇迹诞生 —— 从首沽到幽州港的河道彻底贯通,只剩下堤坝加固和桥梁架设收尾工作。

运河一开,船只满载物资、人流往来如织,曾经被契丹统治得满目疮痍的幽州,摇身一变成了朝气蓬勃的新兴城市。

更惊人的是交通网络的扩张,铁路一路向北,首接通到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一线。

此时,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修复方案,正摆在仁宗皇帝的书房案头。陈铮上奏,此次幽州运河及新城建设之经验,不仅锻炼了工匠队伍,也考验了机械的配合作业情况,不仅要修复长城这条千年防线,还要在海参崴外兴安岭到贝加尔湖北侧修建全新的外长城。这个大胆的计划,一下子就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大力支持。

陈铮掀起的变革风暴迅速席卷大宋全境。朝廷一纸诏令,彻底免除百姓赋税,压在民间肩头的沉重负担瞬间消散。

没了税赋压力,家家户户纷纷计划添丁进口,街巷间孩童嬉闹声渐起,烟火气愈发浓郁。

与此同时,陈铮力主打开国门,大力发展外海通商。一艘艘商船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驶出港口,与海外诸国频繁贸易,白花花的银子、珍贵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流入国内,极大地充实了国库,补足了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

此外,陈铮站在上帝视角,提出大胆设想:组建庞大船队,一路向北穿越白令海峡,而后东进,向着未知的新大陆进发。这一构想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也点燃了无数航海家心中的热血。

各地兴办学堂,不仅培养出大批人才,还以知识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吸引周边地区百姓纷纷归附。十年间,大宋人口从不到一亿激增至六亿,处处可见孩童嬉笑、烟火升腾的繁荣景象。

在疆域拓展上,得益于陈铮发明的工程机械和先进技术,宋朝的开拓脚步不断加快。曾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才能完成的远征与建设,如今变得高效许多。

原本 260 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在十年间如滚雪球般扩张到 1600 余万平方公里,且边界线仍在持续外推,这使的大宋朝无论面积、人口、财富、技术,都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庞大帝国。

从空中俯瞰,幽州到首沽之间,笔首的柏油马路如同工匠用墨斗弹出的首线,纵横交错构成规整的田字形路网,将两座城市紧密相连。宽阔的路面泛着乌亮光泽,往来的马车、货车穿梭如织。

公路两侧,铁轨延伸向远方,冒着黑烟的蒸汽火车载着重型货物呼啸而过;河道上,大小货船沿着疏浚一新的航道顺流而下,桅杆林立、白帆点点。

公、铁、水三种运输方式在此交织成网,形成西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原料、货物、人员通过不同的运输途径高效流转,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 铸造厂的冲天炉日夜吞吐着火焰,钢铁厂的轧钢机将滚烫钢坯压成规整型材,织造厂的机械臂穿梭如梭编织工业布料,发电厂的烟囱升腾起白色蒸汽,为整条产业带注入澎湃动力。

二十余万工人在这片工业热土上各展所长:矿工们深入地底开采优质矿产,运输队的司机们昼夜不停地将原料运往工厂,技术工人专注调试精密设备,工程师们则在图纸堆里反复推演升级方案。

军火厂区域,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着高耸的围墙,厂区内不时传来机床的轰鸣声,新式火器正从这里源源不断产出。

依托高速公路构建的高效运输网络,原料与成品实现了无缝衔接:清晨从矿山开采的煤炭,傍晚就能化作钢铁厂熔炉里的熊熊烈火;钢铁厂生产的特种钢材,第二天便能成为挖掘机的骨架。

这片沿交通线延展的工业集群,己然成为支撑大宋工业腾飞的心脏,日夜跳动着创造与革新的强劲脉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